中国媒体传播下的春运摄影新现象

时间:2011-02-11 15:29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IPA 点击:

      
       春节前夕,一幅表现一对雪中匆匆赶路回家的打工者的照片在新浪微博上流传甚广,转发近万次,评论数千条。大多数评论都对照片主人公体现出的乐观、坚忍精神表示赞许,对于他们的生存状况及回家路途等予以关注,甚至觉得这幅拍自春运期间的摄影作品,展示了中国人现实的精神面貌。

    这幅照片在微博上的火爆并不是偶然现象。自1月中旬起,过年回家和年复一年的春运,就成为互联网上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反映此类题材的照片,更是得以集中展示。许多媒体还提前策划,力图将这个常规题材拍出新意,做出花样。在全媒体时代,在各种传播手段不断拓展的前提下,关乎春运的摄影作品如何推陈出新,不得不成为摄影界、新闻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之一。

    作为每年一次的人口集中流动,春运的各方参与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又都会感受到一份回家过年的幸福。摄影人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如何记录“路上的幸福”,如何展现“庶民的迁徙”(CFP视觉中国关于历年春运优秀摄影作品回顾的总标题),便值得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精妙的构想

    每年春运期间,东方早报都会在上海的火车站设点,为无偿献血的旅客拍摄照片。今年春节前夕,他们依惯例,利用一周时间,开辟服务点,为每位献血者在世博会背景前拍下照片,并记录下他们的基本资料和新年愿望。不仅如此,该报还联合车站,为献血者提供绿色进站通道等服务。数年累积下来,已有1500余位可爱的献血者被定格在镜头中。

    如果说这种延续的策划正在成为一个品牌的话,那么,一些媒体甚至摄影者个人的春运拍摄规划,则是在探索融入多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影像。
 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吴峻松在微博上写道,看了日本NHK电视台2009年拍摄的春运纪录片,他有感而发,想拍组“梦回归途”。通过自己买票、自己挤车的拍摄体验,他觉得最接近春运生活的体验是“归途无梦”。

    曾连续拍摄春运达10年之久的羊城晚报摄影记者邓勃,不仅推出了《春运10年》摄影集,而且参与了某品牌牵头组织的帮老乡回家活动,通过拼车等方式为那些买不到票的农民工等群体回家提供方便。对他来说,这何尝又不是一个新的摄影题材呢?

    每年春节期间,大部分摄影人都会和亿万同胞一样,赶回家乡,陪父母家人一起过年。于是,有人提出,如果每位摄影人春节后都能够带回来一组关于家乡的图片,那将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其实,有的媒体已策划过类似的报道。

    线性的拍摄

     1月下旬,东方早报副总编辑常河与摄影记者刘行喆、鲁海涛、王辰,文字记者黄志强等一行,跟随家在贵州省铜仁地区的3个农民工家庭,从广东肇庆出发,经历了五天四夜的艰难旅程后,到达1300公里之外的农民工家乡。他们不仅记录了骑摩托回家路途中的各种境遇和艰难,也用自己亲力亲为的随行拍摄串起了一个主题为“千里走单骑”的故事。他们在路途中拍摄的大量静态和动态影像,既有内容上的广度,又有挖掘上的深度,更以线性的方式,串起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主题。该组照片除在该报发布外,还同期在人民日报社会版进行连续报道。最有意思的是,这次春运主题摄影策划,通过几位参与者的新浪个人微博和“东方早报第1现实”微博等进行全程直播。他们写道:“浩浩荡荡的农民工摩托大军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他们是春运季节里最顽强的候鸟,‘千里铁骑’是他们回家的翅膀。关注文化,为了我们的精神,关注农民工,为了未泯的良心。”

    吴峻松的个人专题拍摄,也是采取一种跟回家的人们一直走,从广州出发,终点不定的方式进行。他的计划是“卡拍完,电用尽,我也就可以回家了”。从在微博上发布的图片看,他至少到过三峡边的湖北云阳新城,这样的路途已然不近。与他一样,网易财经的特约摄影师王仕军则从辽宁丹东火车站出发,开始自己的2011春运“十城记”之旅。他的做法是,每到一地,都会买一张当地的地图和报纸,并拍摄留言。除此之外,关乎当地春运现状的照片,更是必不可少的拍摄主题。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的策划,这种跟着春运的某条线路去拍摄,用一个点的流动为主干,旁逸出许多相关的内容,已远非传统媒体的摄影报道版面所能呈现,更多则借助多媒体手段和互联网等载体进行传播。近年来,荷赛中有越来越多展示事件发生连续过程的组照获奖,也间接证明这种线性的拍摄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细节的呈现

    分析“千里走单骑”这组报道,除了亲历感和线性叙事之外,其中蕴含的那些出人意料又切切实实发生过的细节,才是真正打动读者心灵之处。人民日报在刊发这组报道时这样写道:“汪长军为了避让迎面而来的货车,紧急刹车,摩托车在冰面上瞬间侧翻,他重重摔倒。‘当时只能听到声音,但是说不出话,总觉得有一口气吐不出来’。”面对这样的场景,摄影也会显得无比苍白。在途中,他们还会推着摩托车,给一群鸭子让路,这样的场景,如果不是紧紧跟随,摄影师是很难有机会拍摄的。

    关于春运,每年媒体上刊发的大量摄影作品,都有细节的呈现。只有那些感动人心的细节,才会触动观者心中那最柔软的部分,唤起他们那份共鸣的情愫。比如写在每个人脸上的焦急、无奈,比如候车室、站台上的拥抱和吻别,再比如那些恶劣天气里赶路的人群。相对于这些常见的表现方式,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摄影表现。

    新京报记者浦峰拍摄的一组“迁徙的动物”,将关注点放在旅客行李上的动物图案或饰物上,被一些同行评为有想法的照片。CFP视觉中国执行总裁柴继军甚至给出“有意思的尝试,特别适合新媒体,线性思维和浏览的展示”的评价。

    有人这样写道,摄影记者就像猎犬一样,观察场景里每一个变化的细节,盯着每一个人,揣摩他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故事。在春运这个百态人生尽现、人员流动极大的环境中,上述素质对于抓取细节,提升照片的表现力绝对是必要前提。

    在西安,有位网友聚焦一位回家的农民工的行李,从他定格的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谋生的艰辛和无奈”。在场的一位摄影记者不仅拍下了这些细节,还帮着那位农民工捆扎料理他繁杂的行李。

    在广州,一位网名“心绘彩虹”的拍客在广州火车站拍下百张春运脸谱。这组“家在心里100张回家脸”的专题引来近十万的点击率,让许多网友感动得流泪。在这些春运旅客的特写“100张脸,100个心情,芸芸众生,各有所归”中,还有网友惊讶地从中发现了自己。对此,从事销售工作的“心绘彩虹”在接受新快报采访时很受鼓舞:“明年春运我还会去拍!我没有专业器材,也没受过摄影培训,我只是个普通摄影爱好者,只希望用心记录生活。”

    整合的资源

    面对多媒体传播的现状,在更多集约化策划并操作的春运摄影选题拍摄完成后,如何整合利用,如何将一次采访拍摄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便成为参与者最急切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早在出发之前一般都会有详细的规划。

    对于“千里走单骑”这样的追踪报道,常河写道:“我们将产生三部作品,一篇传统的图文报道,一次微博直播的尝试,一部纪录片,希望这样的报道能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回家。”

    在另外一个摄影网站的论坛里,有人提出举办春运主题的摄影征集和展览活动,“每年一次,类似春晚”。这样的策划,于春运题材的大量摄影作品来说,无疑是增加了出口,只是需要有关部门和人士慧眼识英,予以实操。

    更多的媒体则注重整合来自读者和网友的图片资源,比如通过微博征集摄影作品,举办相应主题的摄影征集活动。快拍快拍网就发起快拍老家、快拍父母等主题项目,参与者众。

    长久的感动

    南方周末摄影记者王轶庶把自己近年拍摄的春运题材作品贴在微博上并写道:“每年这个时候,站在广州火车站广场,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象总是会在我脑子里变成三个词:‘人类,人民,人生’。”

    新京报摄影记者薛珺拍摄的一幅一对母女在候车室吃方便面的特写,曾在2006年度的诸多新闻摄影评选中所向披靡,今年春运期间贴出来照样转发不少。她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拍完了心里挺难受。当时我就撤了,赶着要上当天晚上付印的报纸。唉,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和她们聊聊,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她们是哪儿人,在北京做什么工作。”就此,有同行提出,应该利用微博等传播手段,发起寻人活动,找到经典照片中的主人公,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邓勃在自己的《春运10年》摄影集中如此写道:“回放十年来我在春运列车上拍摄的这些影像,已渐渐褪色变黄。但愿它真的能成为历史。”

    有位摄影人在博客中感慨道:“每年春运看到的画面,其画面、其场景、其主题、其内涵,几多相同、几多重复、几多艰辛、几多无奈……我实在担当不起,实在不想去拍摄这样沉重的题材,不想去拍那些‘雷同’的写实。”

    其实,不光春运,于任何较普遍和方便的拍摄题材来说,如何有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尤其是在多媒体传播的前提下,值得业界思考。或许一位图片编辑写在微博里的一句话值得拍摄春运及其他题材的摄影人更多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摄影师很难拍摄好的深度选题,因为大家不怎么爱学习,不怎么爱读书,内心也不怎么平静。因为人们都太关注外在了,很少用心去挖掘自己的智慧与哲学。”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隔线----------------------------
{dede:include file='ajaxfeedback.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