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祖文明第一山 IPA摄影采风基地

时间:2017-04-26 16:58来源:人祖山官网 作者:管理团队 点击:
2015年7月27日,国际摄影协会创作基地挂牌暨“人祖山”杯国际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在山西中华人祖山风景区隆重举行,同期举办百家媒体及旅行社探秘中华人祖山活动。临汾、吉县党、政有关领导、嘉宾近千人出席了活动。国际摄影协会赵旭新主席专程从广州飞赴山西出席了这次活

2015年7月27日,国际摄影协会创作基地挂牌暨“人祖山”杯国际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在山西中华人祖山风景区隆重举行,同期举办百家媒体及旅行社探秘中华人祖山活动。临汾、吉县党、政有关领导、嘉宾近千人出席了活动。国际摄影协会赵旭新主席专程从广州飞赴山西出席了这次活动。国际摄影协会山西中华人祖山风景区摄影创作基地挂牌后,凭国际摄影协会会员证可免费进入景区进行采风活动,吃住可享受优惠






一、景区资源概况

人祖山景区生态与文化并重。生态方面,山青水碧,奇峰林立,林幽壑深,物种丰富,(动物132种,植物400余种);文化方面,人文遗址众多,寺庙道观遍布,(据不完全统计200余座),有关女娲伏羲传说中的地名(滚磨沟、穿针梁、洞房沟)、史书有关广成子修行、黄帝问道的记载皆有遗址,抗战工事随处可见,且保存完整。因此,人祖山完全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人文资源为支撑、以人祖文化为灵魂、以旅游资源为主导,打造成一个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的旅游区。


(一)重点自然资源

1、人祖山主峰

人祖山主峰海拔高度1742.4米,屹立在一岭、三山、一梁之中,绝壁千仞,奇峰林立。主峰之上的人祖庙是人祖文化最有力的证据。人祖山主峰上自然形成的奇景很多:卧云台、伏羲岩、娲羲相依石、狗头山、骆驼峰、伏羲观天石等等。


2、人头山

人祖山主峰西南8公里峰顶有一块奇石,酷似人头,千米之外眉目清晰可见,俗称人头石,石侧有口古井,人称“救命神井”。据说天旱时,只要在井中用木棍搅一搅,就会普降甘霖。

3、孔山风洞

孔山位于人祖山北15公里吉县与大宁交界处,山壁上有一通透石洞,名曰“风洞”。洞高4米,厚约3米,天然形成。郦道元《水经注》对风洞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而准确地描绘。站在洞中,南望人祖山,岚光曙色尽收眼底;北眺二郎山,晚霞美景一览无余。

4、高庙梁

高庙梁上怪峰林立,突兀挺拔,风光无限。

5、石猪河的石猪。

6、洞沟内的石洞。

7、隐藏在密林中的抗战时期的碉堡、战壕、掩体。

8、人祖山自然保护区和蔡家川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

164平方公里的人祖山自然保护区原始次生林,38平方公里的蔡家川森林公园九年生的刺槐林以及苹果、梨、杏、桃等经济林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旅游提供了极好的生态条件与基础。

(二)、重点人文资源

1、人祖庙

人祖庙位于人祖山主峰上,又称“金山寺”、“庖羲氏故宫”占地1400平方米,海拔1742.4米,创建年代不详。根据2011年临汾考古工作队的清理工作报告,最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现存建筑为大明正德十五年的重建物。2012年5月,在我县召开的鉴评听证会上,全体专家认为人祖庙“伏羲皇帝正庙”和“娲皇宫”同处一庙,却坐向各异。如此格局,全国罕见,其中必有深意:

其一、“庖羲氏故宫”的“故”字和“伏羲皇帝正庙”的“正”字,说明了它在全国众多伏羲庙中唯一的正宗地位;

其二、娲皇宫的建筑基础与形制是我国从陵墓到享堂,再到庙宇演变的活化石;

其三、人祖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女娲伏羲的场所。

更为重要的是,2011年临汾考古工作队清理人祖庙时,清理出91件(套)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女娲坐像下的人骨,经鉴定为6280年。“皇帝遗骨”的发现,说明女娲是人不是神,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将走下神坛,不再是传说,她是中华民族真实存在的远古始祖。

2、高庙

高庙位于人祖山主峰西北3.5公里处的一条山脊上拔地而起的岩石之上,县志记载为玄天上帝庙,俗称高庙。庙内供奉玄武大帝,相传是伏羲观星测斗之地。这里既是先天八卦创立的圣地,也是吕梁山秀美的自然风光绝佳观赏地。

3、宝光寺

宝光寺位于人祖庙西南山沟中的云台山下,塑佛、道诸神。庙体基本完好。云台山绝顶建有石寨一座,留有石屋残迹、石井、碾盘等遗物。古寨下岩棚中有古人避难石刻题记。

4、上、下造化坪,育子崖新旧石器遗址

上、下造化坪,育子崖新旧石器遗址,属于柿子滩遗址附属区,和柿子滩遗址是同期文化。有关女娲伏羲传说中的地名滚磨沟、穿针梁、合烟崖、洞房沟皆在此处,这些都是人祖山名的来源与人祖文化起源的有力证据。

5、孔山寺

孔山寺位于人祖山主峰北10 公里处,俗称透窟窿寺,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明代建筑为两湖、两广、甘肃、宁夏义士捐资复建(有碑石为证)。孔山寺西侧300米处有个神仙洞,就是《广黄帝本行记》记载的广成子修行成仙和黄帝“北登空同”问道之处。

6、抗日阻击战遗迹

1938年3月18日,晋军66师206旅431团为掩护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转移,在人祖山阻击日军5000余人,牺牲126名官兵。当年的碉堡、战壕、工事、烈士纪念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该遗迹是山西人民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的有力证明,它的面世将与克难坡景点相得益彰。

7、七月十九“人祖节”

农历七月十九日是吉州人民一个重要的祭人祖节日,歇马梁戏台庙是吉州人民祭人祖的重要场所,过去,每年农历七月十八,吉州及周边各县居民皆扶老携幼前往歇马梁戏台庙,进行一天一夜的戏曲及社火表演比赛,十九日凌晨分社列队登上人祖庙祭拜人祖。

 

二、景区的文化定位

人祖山是全国唯一以“人祖”二字命名的山,所以,我们始终本着“以人祖文化研究开发为先导”的原则,致力于景区的文化发掘与研究。三年来,我们不断地组织人力探访景区的历史遗迹,提取其中蕴藏的文化信息;适时地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教授来考察调研,组织了六次规模较大的学术研讨会,撰文探讨人祖文化的内涵及普世价值;多次组织公司文物、文化部门远赴与女娲伏羲文化有关的宁夏、甘肃、陕西、河南、河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为人祖文化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以考古材料为支撑,以典籍记载为依据,以当地传说民俗为参证,对景区的文化定位,取得了基本共识。人祖山的文化主体可分为“人祖文化”、“道教文化”、“抗战文化”三种。

(一)“人祖文化”的定位:

1、人祖山是中华婚育文明的起源地

我们说人祖山是中华婚育文明的起源地,其理由有五个:

其一、人祖山原名“风山”,因郦道元称之为“众风之门”的风洞而得名。人祖山脚下柿子滩万年前的女娲岩画说明女娲部族一万年前就在风山繁衍生息,故以“风”为姓,理所当然。原北京天文台台长伊世同在《伏羲时代》一文指出:伏羲部族其族源应为原来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鸟夷族,一两万年前,由于气候变迁,慢慢向西迁徙。伏羲部族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迁徙途中的各个部族通过争斗而融合,人体基因毋庸置疑地在不断地优化。当这个优秀的部族来到人祖山与当地的女娲部族经过争斗而融合后,华夏民族才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族外婚,其后代的人体基因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华夏民族的一代新人——现代人从此诞生了!

此外,关于女娲伏羲兄妹成婚的传说,依据可能是史书记载伏羲部族也为风姓。我们的理解是,伏羲女娲并非兄妹。女娲时代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随女姓,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其二、人祖山脚下挂甲山的伏羲岩刻中伏羲头上有三根长长的鸟毛,证明了伊世同在《伏羲时代》一文中伏羲氏族“崇奉鸟图腾”的论断绝非妄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挂甲山伏羲岩刻旁边的另外一方岩刻鸟蛇相交图。《天问》、《山海经·大荒西经》、《列子》等史书都说女娲氏族的图腾为蛇。挂甲山的这方鸟蛇相交图当是崇奉蛇图腾的女娲部族与崇奉鸟图腾的伏羲部族融合后产生的新图腾。

其三、史书记载女娲伏羲始置婚姻,女娲自命为“高禖”、“月老”,人祖山中就有“高禖庙”、“月老梁”。

其四、世代流传、妇孺皆知的民谣“人根之祖,出在吉州”绝非空穴来风。

其五、有关女娲伏羲成婚育人传说中的地名滚磨沟、合烟崖、穿针梁、洞房沟、育子崖、造化坪,皆在人祖山之中。

2、人祖山是农耕文明的起源地

柿子滩遗址以及人祖山中造化坪、水獭坪出土的石器多达3万余件,其中石磨盘、石磨棒30余件。专家推论这些石磨盘、石磨棒就是人祖山人用以滚压研磨原始种植果实的器具。透过那一件件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磨盘、石磨棒,我们不仅看到了远古时期人祖山先民们渔猎生活的场景,而且看到了一万年前的人祖山已经亮起的农耕文明的曙光。关于这一点,王先胜、田建文等著名学者均有论述。

3、人祖山是用火文明的起源地

柿子滩遗址2·5——1万年的地层中发现了相对集中的旷野类型用火遗迹300余处,还有大量经火烧烤过的兽骨以及大量的燧石碎片,说明一万年前的人祖山人已经结束茹毛饮血,进入了成熟用火的时代。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工作队在一万年前的地层中挖掘出一块槽型石头,槽中的红色粉末经化验分析,竟然与现代不安全火柴配方基本一致。经研究可能是一件碰撞发火的造火器。这件石器有力地说明了万年前的人祖山人已经脱离了击打燧石、钻木取火的方式,进入了用化学原料人工制造火种的时代。但由于是孤证,专家学者尚不敢对此发表评论。我们相信随着考古调查的继续深入,一定能够再找到有力的证据。

我们知道婚育文明、农耕文明、用火文明这三大文明的要素同时具备了,人类就进入了文明时代。目前,教科书上所说的中华文明五千年,世界文明五千年,即是依此标准而定论的。为什么说婚育文明、农耕文明、用火文明这三大文明的要素同时具备了,人类就进入了文明时代了呢?这是因为,婚育文明改变了人体基因,促进了人类进化;农耕文明保障了食物来源,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用火文明使人类不再茹毛饮血,食物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综上所述,一万年前的人祖山这三大文明要素已经同时具备,因此,人祖山称为人祖文明第一山,当之无愧。

4、人祖山是先天八卦的起源地

人祖山北纬36度10分,东经110度30分,地处“河洛文化”产生区域的最佳位置,是观日测斗,以定方位、划分四季、创立八卦的原发地区。

娲皇宫前的卧云台分上下两个石面,两个石面上都凿有一圆一方两个石窝,和一个类似围棋盘的图形。有学者认为它不仅是古人表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图像,而且和伏羲画卦有着某种联系。

人祖山及其附近有一座全国罕见的北斗七星庙,大小七座北极庙。这七座北极庙的位置排列竟和北斗七星的排列极其相似。这一现象完全可以说明远古时期人祖山的先民对北极、北斗的崇拜,同时也是人祖山先民在这里观日测斗,以定方位四时最有力的证明。

柿子滩女娲岩画头顶北斗七星,脚踏南斗六星,即是人祖山先民观日测斗的真实写照。最近,我们在文城乡青村调研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手抄本《观秋夏》的奇书,此书所载的观测南斗六星与月亮的位置关系,以定来年气象和农业丰歉的方法,我们还闻所未闻。

《春秋说题辞》云“北斗时散精为彘(猪)”,而北斗星下的人祖山就有一条石猪河,石猪河里有一个大石猪,历万年风雨仍倔强地坚守在那里。吉县还有“石猪拱河,大雨滂沱”的民谚。

这些遗迹、文献、考证为我们探索女娲伏羲时代人祖山的先民们观天测斗、构想历法、创立先天八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丰富的资料。关于人祖山是先天八卦的起源地的问题,耿世文撰写了《吉县人祖山是观斗测日演画八卦的圣地》、《吉县人祖山地区南斗六星观测与农业气象》两篇论文。

5、人祖山是华夏民族祭祀文明的起源地

人祖山中200余座庙宇庙龛;万年前的女娲伏羲岩画;2011年,人祖庙清理过程中,在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6280年的人类头盖骨和2100——900年的动物祭骨;同时发现的战国时期的祭器残存;加之当地历史悠久的祭祀人祖等民俗;流传至今保留完整的专用于祭祀的乐舞和仪仗,等等,完全可以说明人祖山人在一万年前就创造了祭祀活动,形成了祭祀观念,并延续发展了几千年,最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宗族血亲凝为一体的重要意识形态,成为了中国文化绵延千年、从未中断的坚韧纽带。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人祖山区域是华夏民族祭祀文明的肇始之地。这一点,在2012年5月举办的专家鉴评听证会上,与会的专家亦予认可。

(二)景区“道教文化”的定位

人祖山是我国道教的圣地。

《庄子·在宥》篇中写道:“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 广成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之一,他是黄帝时代一位杰出的人物,相传未成仙之前在空同山上修炼。空同山就是人祖山。关于这一点,楊州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贾学鸿在《庄子书中山名的索考》一文中引经据典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山西师大语言学教授冯彦山依据古代反切注音的原理,写了一篇颇为人信服的论文《空同山之语音考》。

广成子当年修炼的神仙洞就在风洞西侧200余米处。神仙洞的石崖内至今还有殉道者的干尸,干尸保存完整,胸部人皮完好无损。神仙洞东边有一块石碑详尽地记录了黄帝(文祖)当年“托身于壶口孟门,卜宅于大郎山”向广成子问道的事情。

黄帝问道人祖山,发生在4500年前,而我国道教可考的历史不外乎2000余年,因此我们说人祖山是中国道教创立的圣地当不为谬。

据不完全统计人祖山中大小庙宇庙龛200余座,其中大部分供奉的是道家诸神。透窟窿寺保存的两湖、两广、甘肃、宁夏香客义士捐资的功德碑,充分证明了当年人祖山道教的繁荣与兴盛。

(三)人祖山是抗战文化的保留地

1938年,日寇5000精锐攻打人祖山,晋绥军与敌激战两天一夜,以牺牲126名官兵为代价,赢得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至今保留在人祖山崖畔上、密林中的抗战公路、碉堡、工事、战壕,向人们诉说着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事,也在提醒着国人不忘亡国之耻。人祖山阻击战遗迹和克难坡第二长官司令部相呼应、相补充,不仅能完整地展示吉县抗战文化,也构成了吉县生动真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区图赏























注:图文来源网络及人祖山官网,侵权联系QQ1070791101删除或加署名。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隔线----------------------------
{dede:include file='ajaxfeedback.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