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选展) 看真D.COM 2009 GUANGZHOU PHOTO BIENNIAL(PAPT) Sightings:searching for the Truth 展期:2009年7月25日—10月11日 开幕:2009年7月25日上午10:30 主办:广东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深联美术馆 策展人:李媚、李公明、蔡萌、阮义忠(台湾)、温迪•瓦曲丝(美国) 地点:东莞市南城区南外环路299号(御花苑内) 电话:0769—22990432 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选展)新闻通稿 由广东美术馆自2005年开始主办的“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 是国内第一个大型的国际性摄影双年展,其基本宗旨是: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和影像社会学的人文立场,参与和推动中国的当代摄影及文化的发展。前两届双年展分别以“城市•重视”和“左右视线”为主题,形成了一条从城市空间到时间坐标的重点关注轨迹,凸现了当代中国摄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现象的生成、分化与演进的全景格局。 在掀过了2008年沉重但又充满了不屈的奋斗精神的一页之后,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将在人们的翘首期待中如期来临。在2009年世界各国人民携手进行的发展与衰退、光明与阴影的斗争进程中,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的坚毅精神与发展勇气将给人们带来精神生活中的暖意与新的活力;人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在春暖花开之后,摄影界同行的学术交流以及与社会公众的思想与情感交流将会取得新的成果。 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继2009年5月 18日至7月19日在广东美术馆完满落幕之后,将于2009年7月25日至10月11日在东莞的广东美术馆•深联美术馆继续展出。本届双年展无论从规模、内容、展示效果及影响等方面都超越了历届,被认为是办得最好的一届广州摄影双年展,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支持。担任本届摄影双年展中国部分的策展人有李媚、李公明、蔡萌、阮义忠(台湾地区),国际部分的策展人是温迪•瓦曲丝 (美国)。 本届双年展的标题是“看真D.COM” (Sightings:Searching for the Truth) ,有关这个标题的字义阐述是:“看真D”来自于粤语中的常用词,意思是“看清楚一点”;“.COM”则无疑是最通用的网络语汇。在这一组合式标题的语义中既含有重要的地方语言粤语的元素,同时又明确地包含有以新媒介传播信息和影像的寓意。 策展人以该标题作为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希望表达的主要涵义是:第一,从“看真D”这一字义出发,强调源自摄影本体的“看”与“真”,以此重返摄影与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联系层面;第二,地方方言的鲜明元素无疑在主题思想中突出了本土摄影的语境、经验与问题,强调 “看”的摄影主体价值观念;第三,在“看”与“真”的前提下,展开以摄影对于社会现实的介入与表述,强调摄影对于社会与人生真问题的持久关注,力图从中呈现丰富的摄影社会学意义。第四,同时也包含着现实与虚拟的双重涵义。 本届摄影双年展的上述主题旨在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摄影发展的基本问题,关注在社会历史语境与当下状况的连结中摄影所承担的作用与功能,尤其是关注和打捞在这种连结中最有价值的摄影个案,同时把图像信息传播看作是实现摄影的社会价值的必要途径。因此,本届双年展明确地具有摄影与人—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的思想特征:自觉地凸现摄影的政治历史与政治伦理的维度;坚持在与人生、社会、历史的真实维系中延伸和拓展摄影的当代语言和个性风格;把人的自由交流与社会记忆看作是摄影传播的基本理由—— 在这些方面,本届双年展将充分展开以作品展示与学术研讨为途径的思想与学术交流。 从作品品质与工艺而言,本届摄影双年展特别强调呈现原始照片以及传统工艺与材料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单元 写真 该部分主要展出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力图展示出在摄影发展长河中的“拍摄”与“观看”的历史情境及其与普通人生活的历史联系。“写真”既是“照相”的同义语汇,同时具有对真实性的强调;而在某种涵义中更具有祛除遮蔽、袒裎实存的果敢与勇气。但是,它在社会生活的语境中又有家庭与个人影像的拍摄、保存与传承的涵义;“写真”是维系家庭和私人记忆与社会变迁关系的图像文献。 《活佛的眼睛——德木活佛的私人相册》是曾受清朝册封的德木活佛只是由于兴趣与爱好而拍摄和冲洗的家人、友人的照片,但这些照片中所充盈的人性直到今天仍可以给观者带来深刻的感受。 广州历史最悠久的老照相馆——艳芳照相馆,将在展览场地中复制艳芳照相馆的摄影厅,由该馆提供原设备,供观众现场拍照。同时展出艳芳照相馆的历史老照片和由南方都市报等相关部门及市民提供的广州市民老照片。 第二单元 感光 该部分突出的是摄影的感光—“曝光”的社会学意味,将带有记录性的摄影类型(纪实摄影)置于“感光”这个概念之中,以直面社会生活的真相。在体现出摄影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同时,以多元的姿态(比如疏离的、冷漠的、亲近的、平行的、批判的等等)来讲述社会问题和民生状况。因此,本单元主要是用摄影对社会事件、社会生活的纪录,并通过专门策划来组织展览。具体的专题主要有: 《家国叙事六十年》(系列) 国家叙事: 人民画报 《国家•六十年》由《人民画报》60年的每一期封面组成。 个人叙事: 《我的家庭记忆》 (张甸) 《我的青少年时期》(王景春) 《赖汝强家庭档案》(赖汝强) 《天安门广场•360°》(鲍乃庸) 《柬埔寨监狱影像专题:S-21监狱死囚档案》,这是一组死囚犯的档案照片,可能是摄影史上最特别的肖像作品。 《流浪者•爱心家园》(日越) 《别墅人家》(赵利文) 《SARS背影——被遗忘的非典后遗症人群》(张立洁) 《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汶川人在地震后自拍、自选的摄影作品 汶川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 汶川大 地震 □□□□□□.□.□□—□.□(魏壁) 《一个人的“战争”》(李洁军) 《广州华南虎》(黎永泰) 广州华南虎 《剪彩》(张凡彪) 第三单元 显影 近年来,以现实社会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一个新的现象并逐渐浮显出来。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提出的“显影”这个概念的内在逻辑。从类型特征上看,这种摄影正好是一种介于传统纪实摄影和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之间的摄影类型。该部分的专题众多,主要有: 《北京饭店•1975》(吴印咸) 《桑拿浴》(李前进) 《权利空间+信仰空间》(渠岩) 《白宫》(杨铁军) 《上海,呀上海:上海引擎》(金江波) 《生态政治》(顾翔) 《工业城市的花园》(刘立宏) 《楼花》(冯建中) 《城界》(齐鸿) 第四单元 放大 这里的“放大”具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涉一种通过摄影表达之后的个人视觉经验的放大,从而使拍摄者的主体被投射为一种超现现实的真实;另一是指当代艺术家们大量使用摄影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无意间改造了摄影的面貌并呈现出一种媒介上的延伸和拓展的状态。该部分的主要专题有: 《临时演员》(张巍) 《女孩们》(罗洋) 《她的声音:啊咔,啊咔!》(沈阳) 《地图实验室》(雨果•提尔曼) 第五单元 纪录片专题展映:“针孔:来自现场” 主题—— 针孔:个人眼睛对公共空间的注视 以“针孔:来自现场”为题的该纪录片特别展映,呈现的是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至今、一种更加趋向于“作者个人化影像方式”的纪录片创作方式。该专题由著名纪录片策划人吴文光负责,本次展览选取的纪录片有: 《我的村子2007》(王伟) 《长安街》(汪建伟) 《深圳马路》(蒋志) 《我叫王伟》(王伟) 《火车窗口》(杨志敏) 《故宫》(金坤)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