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九百余年前,苏东坡笔下的江河奔涌,承载着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2025年3月30日,一支由眉山市艺术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协会四川眉山分会)、眉山市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织的《东坡行旅》大型图册采风摄制组,沿着东坡足迹从四川眉山三苏祠启程,首站抵达江苏常州,旨在以镜头为笔、史料为墨,在时空交错中绘制出一幅立体的东坡精神画卷。 千年回响,追寻东坡宦游常州印记 常州,是苏东坡“眷此邦之多君子”的钟情之地,更是他人生旅程的终点站。 采风小组一行四人,早晨6点从眉山出发,经成都转车,当晚20点直达常州市。入住后迅即开会策划拍摄分工,租车提车落实交通车辆。每天拍摄结束,摄影师们连夜加班下载保存当天拍摄的数据资料,擦拭维护摄影器材,共同讨论完成当天工作日志,做好工作小结,为顺利完成采风计划奠定工作基础。 图片说明:采风小组摄影师与苏轼后裔——苏东坡纪念馆馆长苏东先生、苏晓波先生、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霆老师在苏东坡纪念馆(“藤花旧馆”)门前合影留念(左二:苏晓波,左三:苏东,左四:张霆)。 采风小组在常州东坡纪念馆受到苏轼后裔——苏东坡纪念馆馆长苏东先生、苏晓波先生的热烈欢迎,苏东馆长热情介绍苏家后人情况,以及纪念馆的维护管理情况。他深情地说:“眉山家里来客,东坡先生好像都安排好的。我是先祖东坡第三子苏过公后裔30代世孙,苏晓波是大儿子苏迈公后裔31代世孙”。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霆老师主动帮助协调,清晰展示东坡北归路线。通过拍摄,使东坡在常州的最后岁月情况了然清晰: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六月抱病抵常,到七月二十八日于孙氏馆溘然长逝,这位宋代大文豪在生命终点仍坚持修订书稿,其“浩然之气”穿透千年。 采风小组循着历史的脉络,走进藤花旧馆——这座东坡晚年租住的江南小院,满眼看到青砖黛瓦间仍留存着宋代古井的粼粼波光,井栏上的绳痕仿佛诉说着东坡汲水烹茶的日常。 采风小组在苏东坡纪念馆内,精心拍摄一尊苏东坡沉思的坐像,展墙上的题字拓本,东坡“买田阳羡吾将老”的未竟之愿仿佛再现眼前。 采风小组在常州东坡公园,反复游走寻找最佳机位,从舣舟亭东坡泊舟处,到广济桥头“坡仙遗范”碑林;从孙氏馆遗址,到抱月堂、东坡洗砚池,采风小组以脚步丈量每一处遗迹。 采风小组在东坡公园邂逅常州市民东坡铁粉黄先生,他主动为摄制组担任向导解说,热情帮助疏导游人配合清场拍摄。他激动地说,能够有幸遇见东坡老家的《东坡行旅》大型图册摄制组来到东坡公园,是我们常州市民的荣幸。他引用苏东坡的常州情缘:“眷此邦之多君子”,进一步说明常州当地市民的热情好客、礼仪待人的真君子之风范。黄先生骄傲自豪地说:“明代苏粉唐寅手书仰苏阁,清代乾隆皇帝有龙亭卫镇,我就是苏东坡精神的传扬者”。 图片说明:当地市民热情介绍苏东坡“眷此邦之多君子”书帖 古今对话,常州东坡文化的当代表达 采风小组不辞辛苦,拍摄完东坡公园,马不停蹄来到常州老字号餐馆——老常州菜馆。摄影师们认真拍摄厨师精心烹制的东坡肉与糟扣肉,专门准备了补光灯、三脚架,用镜头特写记录下东坡美食升华为精神符号的影像,一直拍到满意后,时间已近下午14点,这才喘口气、喝口水、吃午饭。香气四溢的东坡肉、扣肉糟,传承着“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美食哲理。 图片说明:采风小组摄影师在“老常州菜馆”合影留念,精心拍摄东坡名菜:东坡肉、糟扣肉。 “我们并非单纯追忆古人,而是在寻找东坡与当代人的情感共鸣。”采风小组组长侯建明老师深情表示。 光影叙事,镜头里的东坡精神图谱 采风小组风尘仆仆,冒着春寒温差,年龄最长者侯建明组长带病坚持工作。为捕捉东坡文化的鲜活肌理,拍摄文笔塔,晨曦穿透红梅阁的飞檐,将东坡笔下“报道先生春睡美”的闲适定格;古运河畔,暮色笼罩的广济桥与霓虹闪烁的现代都市同框,诠释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永恒命题。江水汤汤,文脉不绝。当眉山的银杏与常州的红梅在镜头中叠印,东坡文化正以跨越时空的对话,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当代续章。正如另一位常州市民所言:“东坡从未远去,他活在每处遗迹的风骨里,活在每道菜肴的温度中,更活在每个人追寻美好的目光中。” (采风小组摄影师:侯建明,李劲,杜齐,余磊) 【编写】余磊 眉山市艺术摄影学会 2025年4月3日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