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仙李白笔下的春日胜景,恰与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扬州足迹重叠。 由四川省眉山市艺术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协会四川眉山分会)、眉山市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织的《东坡行旅》大型图册采风摄制组,沿着东坡足迹从四川眉山三苏祠启程,于2025年4月2日,自常州转赴扬州市、镇江市,在琼花纷飞中开启“万里追寻东坡路”系列采风江苏第二站。采风小组四人团队循着苏轼任扬州知州时的行迹,以镜头对话历史,于光影间重构一代大文豪的济世襟怀与赤子之心。 竹西公园一进之门幽篁深处画中画 一访:竹影参禅处,犹闻济世声 在镇江市,金山寺晨钟回荡,采风小组摄影师们定格苏轼与佛印“谈空说有”的禅院石阶。行至大明寺平山堂,摄影师们用镜头聚焦,捕捉“过江诸山到此堂下”的匾额光影,当年苏轼在此亲手种植的柳树已成合抱之木。竹西公园内“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幽篁深处,仿佛回荡着苏轼废除“万花会”扰民政策的疾呼:“虽云盛事,实为民殃!” 真州东园记 二探:东园觅遗韵,斗野鉴丹心 在仪征东园湿地,采风小组摄影师们聚焦《东园》雕塑与东坡榭飞檐,当《南歌子·见说东园好》在心中吟诵声起,无人机掠过碧波,重现“小桥莲叶碧,疏柳断桥烟”的宋时风物。高邮斗野亭前,镜头对准星辰观测碑刻——北宋元祐年间,苏轼在此观测天象赈济灾民,将“救灾如救火”的告示镌刻成永恒坐标。 东坡榭 高邮斗野亭 四贤聚会 游人教子 三谒:文游台聚贤,山茶映雪魂 古文游台四贤祠内外,采风小组摄影师们用镜头让苏东坡、秦观、孙觉、王巩四人对饮的浮雕与当代文人身影重叠。邵伯古镇梵行寺中,山茶花仿佛在延时摄影里次第绽放,与苏轼“烂红如火雪中开”的诗句交相辉映。当特写镜头扫过四贤祠内《秦邮帖》石刻,苏轼手书“吾辈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墨痕,在斑驳石纹间愈发清晰。 苏轼《梵行禅院山茶花》诗: 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 大运河货轮运输忙 四叹:运河连蜀道,明月是乡愁 文昌石塔下,运河货轮犁开千年波涛,采风小组摄影师们感叹“水脉通蜀冈”的治水智慧。当无人机掠过邵伯船闸,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泛起粼粼波光,恰似苏轼晚年“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的乡愁,在历史长河里永恒流淌。 文昌石塔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采风小组摄影师们吟诵着苏轼诗词,体会着东坡大文豪一生的豪放性格、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手捧着从眉山三苏祠带来的故乡泥土,默默撒在大运河堤岸边的树丛之中,怀念东坡一世英魂。此刻,无人机腾空而起,寻找最佳拍摄机位,恰似光轨痕迹勾画出“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的形象印记。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通过镜头将东坡精神撒向更辽阔的天地。 从金山禅韵到运河波涛,从斗野星图到文游诗酒,扬州大地处处烙印着苏轼“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精神密码。当现代影像技术与千年文脉相遇,我们不仅记录历史,更在追寻中让东坡精神获得当代诠释——那是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是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更是漂泊四海仍心系苍生的赤子情怀。 (采风小组摄影师: 侯建明、李劲、杜齐、余磊) 【编写】余磊 眉山市艺术摄影学会 2025年4月5日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