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追寻东坡路"系列报道-凤翔篇(7)

时间:2025-07-07 11:21来源:眉山市艺术摄影学会 作者:崔宗喜 点击:

4月11日至15日,由四川省眉山市艺术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协会四川眉山分会)、眉山市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织的《东坡行旅》大型图册采风摄制组第二小组,踏上了一段追寻东坡足迹、记录东坡文化印记的文化之旅,目的地是东坡初仕之地——陕西凤翔。

images

凤翔东湖南大门全景图


首日启程:奔赴凤翔东湖

 

4月11日清晨,细密雨丝中,小组成员在眉山江乡广场与圆柱型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雕像合影,正式开启征程。随后,他们抵达成乐高速“两宋荣光”入口处,齐呼“弘扬东坡文化,追寻东坡足迹,出发!”,向着凤翔进发。经过700多公里长达10小时的车程,当日下午抵达凤翔,马不停蹄直奔东湖。尽管寒风瑟瑟,他们依然斗志昂扬投入拍摄工作,用镜头捕捉春暖乍寒中东湖的独特韵味。


images

采风小组成员出发前在眉山高速路口处合影留恋(从左到右:王俊安、王澄琳、崔宗喜、王志军 )


灵活应变:博物馆与柳林酒探寻

 

12日,凤翔出现恶劣天气。面对浮尘严重、重度污染的情况,小组随即调整拍摄方案,由场外拍摄改为室内拍摄。早歺后便前往凤翔博物馆拍摄,这里有苏轼曾经留下的碑刻诗文等文物。感受了一段诗文与书法的岁月沉淀后。小组成员又奔赴柳林镇探寻柳林酒文化,在柳林酒业公司,他们深入企业文化馆和车间拍摄,聆听苏轼与柳林酒的千年故事,仿佛听到了“花开美酒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吟诵回响。


午后,天气稍有好转,4名摄影师又前往东湖用情拍摄。苏轼任职凤翔时,首次展现了他作为水利专家的才能,他在原“饮凤池”的基础上,疏浚东湖,筑堤建亭,栽花植柳,使之成为一处灌溉农田的重要水利工程和风景优美的园林胜地,为凤翔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面对春日东湖的绝胜美景,摄影师们兴奋无比,他们奔走在湖畔亭间,将一幅幅令人窒息的绝美画面收入镜头之中,一直忙碌到华灯初上之时。虽然精疲力尽,但却收获了累累硕果,摄影师们感到无比的欣慰!


images

采风小组摄影师在东湖南大门前合影。


多地辗转:东湖再拍与仙游寺之行

 

13日,采风小组再次前往东湖拍摄。不同角度的东湖,展现出别样的美。随后,前往周至县仙游寺,拍摄碑林、玉女泉、群山环绕且己被湖水淹没的仙游寺原址以及搬迁重建的仙游寺等场景,了解苏轼与仙游寺的深厚渊源。离开仙游寺后,又赶往凤翔区雍城国家湿地公园,拍摄反映苏轼政绩的浮雕。晚上,在小崔家臊子面馆拍摄苏轼曾经有诗赞美的“岐山臊子面”。从人文景观到美食,全面记录当地风情。完成全天拍摄任务用歺时,已是晚上8点半,歺厅里只剩下4名摄影师的身影!


images

在小崔家臊子面馆拍摄“岐山臊子面”。


充实一日:东湖再拍与大散关、太白山探寻

 

14日清晨,采风小组在东湖进行最后一次拍摄。接着,驱车前往宝鸡大散关探寻东坡足迹。王志军老师历经艰险,在羊肠小道的山路上攀登三个多小时,最终找到苏轼当年曾终游历并赋诗的“斯飞阁”遗址和苏轼雕像,成功拍下珍贵画面。下山后已是下午两点过,景区附近无歺馆,4名摄影师只得用干粮充饥。尽管累并饥饿着,但大家谈论起刚才的一番艰难历程,仍兴致盎然,乐趣横飞!稍事体整后,采风小组又前往眉县太白山,为次日的拜仙台采风拍摄做准备,一路的探寻,是对东坡文化的执着追寻。


images

摄影师们历经三个多小时,攀登8000多米山路终于找到“斯飞阁”遗址,

下山后干粮充饥!


神奇收尾:太白山拜仙台风雪拍摄

 

15日,采风小组按计划前往太白山拜仙台。苏轼在这里曾经三次求雨,以解凤翔旱情,当第三次求雨后,凤翔连下三日大雨,旱情终被解除,苏轼欣然挥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喜雨亭记》。采风人员登上拜仙台后,仿效苏轼求雨之势。这时,惊异的一幕出现了,天空竟然由蓝天白云变为乌云密布,山风大作,突然飘起了飞飞扬扬的雨雪,仿佛再现了当年苏轼登坛拜仙求雨、虔心应验的传奇场景,以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色彩圆满结束了凤翔之行的采风任务。


此次凤翔之行,《东坡行旅》大型图册采风摄制组第二小组收获颇丰,不仅用镜头记录下东坡文化的珍贵瞬间,也深刻感受到东坡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的作品将为《东坡行旅图册》增添丰富素材,助力东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images

太白山拜仙台(苏轼曾在这里长跪三日为凤翔人民求雨)。

 (采风小组摄影师:王俊安、王志军、崔宗喜、王澄琳) 

【编写】崔宗喜

眉山市艺术摄影学会    

2025年4月16日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隔线----------------------------
{dede:include file='ajaxfeedback.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