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清晨,眉山东站广场朝霞斜映。由四川省眉山市艺术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协会四川眉山分会)、眉山市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织的《东坡行旅》大型图册采风摄制组,从四川眉山三苏祠启程,来到河南开封,继续用镜头记录东坡为宦足迹。 叩响汴京霞光里的门环 当日下午,当开封北站“宋式歇山顶”映入眼帘时,令人感受到这座黄河岸边古城,带着东坡笔下“汴泗交流处,清波见底明”的干爽。开封古城墙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摄制组一行,循着苏轼的足迹,叩响了千年汴京的门环。这座八朝古都,苏轼曾在此担任许多不同官职: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侍读、龙图阁学士、浙西路兵马钤辖、杭州军州事等。这些职位涵盖了从基层官员到高级侍从的多个层面,显示了他在开封的政治生涯的丰富多样性。这里,亦是其诗文才情与家国抱负交织的舞台。摄制组以镜头为笔,在初夏的汴梁城中,复刻东坡的哲思与宋韵风华。 《东坡行旅》大型图册摄制组摄影师,左起:杜齐、侯建明、李继军、余磊 (摄影:李继军) 勘宋韵复履东坡开封痕 来到开封府,摄影师将苏轼审阅刑狱案牍之场景雕像定格在桌案前,檀木公案表面细密的裂纹里藏着开封府尹断案时的墨香。在对面的欧阳修塑像前,仿佛感知两位文坛巨擘的目光竟穿过千年时光,在雕花窗棂透入的光束中相遇。光影交织让雕塑的金色官袍泛起绸缎般的光泽,恍若听见他们谈论新法时激辩声在梁柱间回响。 开封清明上河园(摄影:余磊) 汴河故道旁,州桥遗址的考古现场揭开了北宋东京城的繁华一角。摄影师在此驻足,镜头对准深埋地表的青石砖纹,仿佛与苏轼笔下"水殿风来暗香满"的汴河盛景重叠。不远处,清明上河园内游人如织,宋代市井的烟火气在仿古建筑群中升腾,汴河船运的瞬间,恰似定格《东京梦华录》的鲜活注脚。 大相国寺外景(摄影:余磊) 大相国寺的晨钟暮鼓间,这座始建于北齐的皇家寺院,在北宋时期达到鼎盛,不仅是佛教中心,更是文人墨客的交游胜地。摄影师捕捉到僧人诵读《金刚经》的剪影——当年苏轼与佛印禅师在此论禅的机锋,似乎仍萦绕于古刹飞檐。 铁塔公园内北宋开宝寺塔(摄影:杜齐) 寻印迹汴梁城里觅遗风 铁塔公园内,北宋开宝寺塔身斑驳的琉璃砖在逆光中泛起金属光泽。摄影师采用无人机环绕拍摄,让这座苏轼笔下"突兀压神州"的建筑奇观,与远处龙亭大殿的琉璃鸱吻构成时空拼图。贡院旧址前,摄影师将贡院楼阁定格在取景器,光影交错间,仿佛看见嘉祐二年那位青衫少年挥毫答卷的模样。 开封鼓楼夜市(摄影:杜齐) 夜幕降临,鼓楼夜市的炊烟与霓虹交织成奇幻图景。镜头穿梭在杏仁茶摊与汴绣灯笼之间,拍摄灌汤包的蒸腾热气。西司夜市的叫卖声中,摄影师看到“汴西司二嫂羊肉炕馍”摊位前,食客云集排队成龙,立刻抓住特写——这道开封当地美味,此刻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 中国翰园碑林外景(摄影:侯建明) 铸文脉汴水悠悠映哲思 中国翰园碑林内,摄影师的镜头对准《黄州寒食帖》碑刻的飞白笔触,让苏轼笔锋转折处的生命张力纤毫毕现。当摄影师走进开封博物馆的“苏轼主题特展”区域,《刑赏忠厚之至论》刻本与城墙上投映的《水调歌头》全息影像,构建出立体文化场域。令人不禁感慨:“这不是在复原历史,而是在寻找东坡精神与当代文明的共振频率”。 中国翰园碑林游人观摩碑帖(摄影:余磊) 在五天的拍摄日子里,摄影师们采集了大量影像素材,涵盖延时、航拍、微距等多元技法。当最后一片晚霞掠过繁塔的佛像砖雕,开封篇章暂告段落。这座将东坡哲思砌入城砖的古都,正通过镜头的转译,将宋韵风华写入新时代的文化基因。正如龙亭湖畔那株见证过苏轼泛舟的千年古槐,东坡精神在汴梁土地上,始终生长着跨越时空的文化年轮。 (采风小组摄影师:侯建明、李继军、余磊、杜齐 【编写:余磊】 (责任编辑:管理员)) |